找到相关内容49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僧团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戒律已达二百条。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适用于出家和在家的一切佛徒,出现可能较晚。较早的戒律以禁欲为第一大戒,其次是盗、杀、妄语。犯此四者波罗夷(摈弃),即摈出僧籍。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847839.html
  • 东西方文明的融会点:佛学与医学

    思想特点,与逻辑分析丝丝入扣的西方文明大异其趣。 比较而言,印度文明由于地域和血缘的关系,无论在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上,与西方文明的相近点更多一些 。印度文明中的纵欲和禁欲,入世与出世观念的截然对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1948646.html
  • 佛软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是早期佛教禁欲主义的标准教义,在传说为明帝时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经》是译经还是经抄或汉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学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但它的部分内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现,则没有疑问。此经从“辞亲出家为道”始,始终贯彻禁欲和仁慈两条主线,与襄楷的主张全合。其中言“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与襄楷所说“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头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855696.html
  • 读《原始佛教思想论》

    读《原始佛教思想论》  本书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书名《原始佛教思想论》,是主张佛教思想是次第开展发达的,盖主张佛教渐次进化论者也。此种主张,与吾人之思想根本不同,即而论之该书有几种短处可见。  如该书{时势与佛教)一章,说明该时代之一般思想界——婆罗门教各种沙门团之主张已,而说佛教是如来对当时各教补偏救弊、折中众说而成的。如说中道观,以为当时的思想不为极端的禁欲主义,则为极端的放任主义,所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0664270.html
  • 善缘喜结 好运巧逢——读《普门学报》随笔三则

    ,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的意欲实现密切相关。佛法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禁欲、无欲之类的消极性设防,而在于以般若智慧疏明人生意欲的无疑源泉。佛教的殊胜之地,也不在于无情、绝情之类的否定性约束,而...

    祁润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1967677.html
  • 了幻法师开示:关于学佛者未婚同居等问题的问答

    子女婚嫁之后,即行禁欲。 (4)、非地:不得卧室之外处行淫;尤其不可在寺庙、教堂、野外、公共场所等处行淫。 夫妻间的邪淫,在性质上较一般的邪淫有所不同,果报也较轻,应属邪淫的中、下品。但仍应引起警惕,...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32776707.html
  • 佛教的婚姻观

    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夫妇间正当的性生活是必要的。可以说,佛教对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欲,对在家人的要求是节欲。   不邪淫的内容是禁止一切不正当的性爱关系。什么是不正当的性爱关系?具体说来,主要...

    魏德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0479911.html
  • 儒学佛教化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之比较研究

    禁欲主张,甚至在佛教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即不仅仅是禁欲,还要求灭欲。实际上佛教还是承认人欲的存在的,他们也并没有说人欲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甚至他们的禁欲也是有对象的,即只是要求佛教徒们用佛理来禁住自己的欲望,对于非佛教徒而言,他们并没有要求人们禁欲。而宋明理学则在佛学义理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主张灭人欲。就此一点说,宋明理学实际上与孔子所倡导的传统的道德修成方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倒更近于佛教的修行...

    黄向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502388775.html
  • 无执著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

    自辛自苦为能事,完全的禁欲与苦行,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贤圣之道,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   对照佛陀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生活方式──佛陀前期的生活正是养尊处优、以快乐为导向的生活;而在他出家之后、悟道以前,则采行了印度传统修道人的生活方式,即自辛自苦的禁欲与苦行。   在印度的佛教美术里,出家之后,悟道之前的佛陀,其形象往往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这便是实行苦行主义者的写照。佛陀发现...

    万金川 主讲

    |中道|中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2348491484.html
  • 无执著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

    能事,完全的禁欲与苦行,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贤圣之道,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   对照佛陀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生活方式──佛陀前期的生活正是养尊处优、以快乐为导向的生活;而在他出家之后、悟道以前,则采行了印度传统修道人的生活方式,即自辛自苦的禁欲与苦行。   在印度的佛教美术里,出家之后,悟道之前的佛陀,其形象往往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这便是实行苦行主义者的写照。佛陀发现这样的禁欲...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2243648.html